|
|
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04集力行分享 |
黎小静学长 |
|
君子之道,造端乎夫妇 《中庸》里面提到,“君子之道,造端乎夫妇”,所以夫妇关系影响很深远。夫妇假如和睦相处,夫妇处得好,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成长,自然而然父子关系就会很亲;夫妇关系处得好,兄弟也会和睦。夫妻的相处给予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。当“父子有亲”,孩子知道要感恩父母的辛劳付出,他这分对人的感恩心就会油然而生。他出社会遇到对他很提携、很栽培的长官,他自然而然会生起“君臣有义”,会效忠他的领导者,自然而然就形成这个态度。兄弟姐妹能相处得好,他在家里就懂得互相照顾,互相帮忙,一跟同学相处,一跟同事相处,他那种态度自然而然就表现出来,所以也会跟人家交到很好的朋友。 然而,如今当我们放眼社会,或者留心观察身边亲朋好友,很多家庭表面上看来是很幸福美满、和和睦睦的,可是坐下来一聊,却都是怨声不断的。不是抱怨丈夫不如别人家的能干会赚钱,就是抱怨妻子不会持家管教孩子,有的甚至在孩子面前数落对方的不是,比如“你爸真没用,做得像牛一样却一分钱不剩,你看谁谁家爸爸多厉害,他们家有房有车了”、“儿子呀,以后长大了娶老婆千万不要娶像你妈这么懒的女人”…… 反省自己以前,虽然我没有做过在孩子面前抵侮先生的和行为,但和先生相处时却时常发生冲突、摩擦,很多时候发起脾气来也不分场合,不懂得给先生留面子;跟先生理论、争执时也不懂得避开孩子,很多次因为我们夫妻吵架孩子吓得在一边偷偷地哭泣。还有一次,因为一点小事先生说了我两句,我觉得不服气就跟他吵了起来,在一旁的当时才八岁的儿子连忙说:“爸爸妈妈,都是我的错,求求你们别吵了!”我们当时听了一愣,根本不关儿子的事,他为什么要这么说?后来很多次,儿子和女儿对我说:“妈妈,求求你以后不要再和爸爸吵架了,每次你们一吵架,我们就觉得很害怕,也不知道怕什么。”再后来,在他们兄妹闹矛盾我上前批评调解时,小女儿总是很不服气的嘟起小嘴嘀咕:“你自己也总是和爸爸吵架,还要批评我们,你自己都还没做好。”此时,我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,我们夫妻相处的融不融洽,会直接影响到儿女身心的健康。再后来带着儿女一起学习了传统文化,读了圣人的教诲,和先生的相处中,才懂得了“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”。真的有意见不同的,也是避开儿女不在场时再讨论。因为先生是外出工作的,我也慢慢在学着在儿女面前说,你们爸爸如何如何的了不起,很多妈妈没办法解决的难题,爸爸一出手就解决了;爸爸为了我们这个家,一个人在外奔波劳累努力工作,常常为了工作忙得下午才吃午饭;爸爸反对我们读经典,是爸爸很爱很爱我们,因为爸爸也没读过经典,对经典不了解,怕我们会学坏,我们要感恩爸爸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保护,只要我们学了经典做一个好孩子,爸爸一定会认同的…… 惭惭的,我微微地感觉到,“爸爸”这两个字,在孩子的心目不像以前那样只一种称呼,一个代名词而已了,每次说起他们爸爸的时候,我都能隐隐地感觉到孩子对他那种敬佩与自豪,也许就是所谓的“父子有亲”吧。每次当孩子听说爸爸要回来了,也兴奋得一夜不想入睡。因为我对先生态度的小小的改变,孩子在生活的各方面却得到了很大的改变,兄妹相处和睦多了,也变的越来越懂事,越来越有礼貌了。也许,这就是圣人所教诲的,真正教育就是“上所施,下所效”。要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,我们做父母的首先要改过自己,做个仁德之人。五伦关系中,夫妇伦最重要,夫妇一正,五伦就正。
|
|
感恩学长的分享! 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 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|
|
|
|
|
|
|
|
|